|
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赛选手骑行在情侣路上。 11月18日,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省执委会在广州举行第四场“城市体育性格”专题新闻发布会。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振球以十五运会自行车(公路)赛成功举办为例,向外界展示了珠海作为“骑行之城”的城市体育性格与独特魅力。 情侣路上,骑行爱好者们在海风轻拂中穿梭,构成一幅动感画卷。作为深受珠海市民欢迎的运动,骑行为何能代表一座城市的性格?答案,正藏在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、历史传承与发展智慧之中。 骑出湾区融合新路径 11月8日,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(公路)赛男子个人赛在粤港澳三地间展开角逐。 本次赛事开创全运会多项先河,全程231.8公里的赛道首次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,串联起珠海、香港、澳门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。103名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6次以“无感通关”的方式通过三地口岸,创造了全运会跨境办赛的新历史。 这场赛事的技术创新令人瞩目——利用北斗定位、射频识别等技术,实现出入境“一地验放,三方互认”,探索了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体育赛事的新组织方式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高度评价该赛事是“一国两制”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。 “粤港澳三地自行车赛,是珠海又一次与自行车运动深情相拥。”黄振球表示。从2015年开始,珠海连续举办了4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。近年来,又先后举办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、金湾公路自行车公开赛、斗门乡村自行车赛、南粤古驿道骑行、海岸海岛骑行等活动,涵盖滨海、生态、人文等主题。骑行不仅成为深受珠海市民喜爱的运动项目,也吸引着众多香港、澳门骑友前来骑行、参赛,群众基础日益牢固。 截至今年10月23日,经港珠澳大桥往来三地的旅客累计突破1亿人次。11月15日零时,第一辆粤车通过港珠澳大桥海关和边检的查验顺利通关,“粤车南下”政策正式实施。从“澳车北上”“港车北上”再到“粤车南下”,粤港澳三地的交通往来愈发便利,大湾区融合发展再次“升档提速”。 体育赛事则成为联结三地情感、促进人心交融与文化交流的新纽带。黄振球介绍,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赛事中,赛道沿途风光秀美,让参赛选手和观众深切体验到在珠海骑行的魅力。 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女子个人赛冠军、香港运动员李思颖赛后表示,不少亲友专程前来支持,让她格外开心,形容本次比赛“有种在家门口的亲切感,很有家的感觉。”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珠海赛区执委会副秘书长闵云童表示,这次赛事体现了粤港澳融合办赛的新模式,打通了三地的机制、技术、物资、信息等要素的流通与无障碍衔接,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。 骑出百年文化传承 珠海与自行车的缘分,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埋下种子。来自珠海高新区文化服务中心的资料显示,珠海唐家的少女唐金环,可能是中国最早骑自行车上街并留下图文记录的女性。 尽管她当时的行为被视为“离经叛道”,但唐金环后来成为上海车会的第一位女会员,推动了女子自行车健身运动在中国的兴起。 时光流转,自行车文化在珠海深深扎根。这里被誉为自行车选手的“福地”。香港著名自行车手黄金宝曾在环南中国海自行车赛珠海站中,穿上了代表个人成绩第一名的红色领骑衫。在1997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前,黄金宝曾在珠海斗门大桥进行艰苦的终点冲刺模拟训练,最终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摘得首枚全运会金牌。 11月9日,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赛迎来收官之日,香港运动员李思颖成功卫冕,为香港代表队摘下本届全运会第二枚金牌,再次印证了珠海与香港自行车运动的不解之缘。 在珠海,骑行不仅是专业赛事,更是全民参与的生活方式。80岁的珠海市民吴金实骑行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,最北到过漠河,最南到过海南,印证了骑行运动在珠海市民中的深厚基础。 珠海“航空新城杯”公路自行车公开赛,自201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一届,如今已成为广东省内级别最高的业余自行车赛事之一,每年吸引众多业余好手参赛。 从情侣路穿梭山海之间,到金湾滨海公路破风飞驰,每一次赛道的变换,都为骑行者带来不同的体验,也展示着珠海不一样的美。 珠海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谭忠铭表示,本次十五运会“一赛连三地”跨境公路自行车赛事虽已落幕,但赛事带来的热度不减。“港澳车友常来珠海参加休闲骑行或专业训练,对于专业选手来说,大队伍训练有助于提升成绩。” 他表示,希望借助赛事契机,引进更多国际级自行车大赛,同时开展业余赛事与市民骑游活动,为珠海及大湾区骑行爱好者提供更好平台。自行车运动协会将进一步宣传倡导文明骑行,营造互相礼让的和谐骑行环境,让骑行文化在规则与秩序中深入人心。 骑出城市发展新机遇 珠海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与优美的自然风光,为骑行爱好者提供了友好的环境。目前,全市已建成绿道1290公里、健康步道133公里,让骑行者在城市与自然间无缝切换。 “这里有山海相连的秀美风景,更有海岛碧道的诗情画意。”黄振球介绍,珠海的骑行环境将大海、沙滩、奇石、绿林巧妙串联,让每一次骑行都成为融入山海的体验。凤凰山、将军山等山体步道与滨海平缓车道无缝衔接,既满足休闲骑行的轻松愉悦,也为专业爱好者提供爬坡越坎的挑战。 多年来,珠海持续将骑行基础设施纳入城市规划。自2011年起,珠海市政道路改造便明确要求同步设置自行车专用道。目前已形成覆盖“滨海—河湖—山地”的三级网络,让骑行从出行方式升级为“沉浸式风景体验”。 基础设施的“硬支撑”外,还有贴心的人文关怀。情侣路沿线设置专用骑行道,实现人车彻底分流,成为市民日常休闲骑行的首选;香山云道、景山道等步道接入周边骑行网络,为骑友提供骑游结合的多元选择。 这些细节的改变,让骑行从“体力考验”变成“身心享受”,为骑行运动的推广普及创造了良好条件。 重大赛事也是城市产业提质增效的催化剂。黄振球介绍,围绕骑行运动,珠海已培育多家专业运动自行车装备制造企业,在智能骑行装备领域不断探索创新。 珠海蓝图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6年起专注于中高端自行车制动与变速器系统,是国内首家涉足集成式智能动力控制与变速系统领域的企业,主导起草了国家变速器行业标准,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,并与迪卡侬等知名品牌建立合作关系,逐步走向国际市场。 成立于珠海的零距物联,专注于智能骑行头盔的研发与生产,推出了全球首款智能安全骑行头盔,其摔倒报警与SOS求救功能已获批国际发明专利。 为确保本次跨境赛事顺利举办,珠海市交通物联网有限公司全国首创跨境无感通关系统,赛前通过人脸识别和RFID技术快速核验身份;赛中利用无人机和电子围栏全程监控;赛后自动完成通关核销,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,确保自行车运动员在高速骑行中“零延迟”通关。 “我们在打造‘骑行之城’、推广骑行运动的同时,也带动骑行产业链在珠海深耕集聚、创新发展。”黄振球表示,通过“运动+产业”的双轮驱动,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生态。 车轮滚滚,彰显的正是珠海这座“活力之城、创新之城、美丽之城、共富之城”敢为人先、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。 展望未来,珠海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,让骑行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,为建设“骑行之城”注入持久动力和旺盛生命力。 (来源:珠海特区报)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