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这个学期,佛山市禅城区人民路小学分年级、分批次带领学生走出校门,先后走进“岭南四大名园”之一的梁园,开展“行走的课堂”综合实践活动。
人民路小学学生在梁园跟随讲解员,开启沉浸式的岭南文化寻根之旅 坐落在佛山禅城祖庙的中心,人民路小学将校门外的岭南名园、古建祠堂变成了天然课堂。 当厚重历史与现代教育相遇,学校以文化为壤,以实践为径,在“行走的课堂”与“和雅教育”的融合中,探索出一条“校外汲取养分——校内扎根开花”的育人新路。 推开校门: 翻开岭南文化的“活态史书” 园门轻启,仿佛推开了时光之门。10月底,人民路小学的孩子们踏入梁园,在这座没有围墙的课堂里,跟随讲解员的讲述,从梁氏家族故事到园林格局意蕴,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岭南文化寻根之旅。 砖雕细腻、木雕精美、灰塑传神——每一处静默的建筑细节,都成了孩子们触摸历史的鲜活媒介。随着步履深入,亭台水榭、奇石回廊等渐次呈现。课堂上抽象的“借景”“对景”手法,此刻化为眼前真实的景观;“宅祠园一体”的布局智慧与“以小见大”的岭南美学,不再停留于书本,而是无声地浸润着每一颗稚嫩的心灵。
学生来到“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”构建对广府文化的立体认知 移步至“佛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”,冶铸、中医药、武术、陶艺等本土非遗文化,通过图文与实物铺陈开来。学生们在沉浸式观展中,构建起对广府文化的立体认知。 这远非一堂寻常的秋日户外课,而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。梁园的一砖一瓦,如同祖庙的一柱一石,都成为最生动、最深刻的教材。孩子们在行走中学习,在体验中成长,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色,就这样悄然沉淀为他们内心的文化自信。 这样的“行走的课堂”早已成为常态。就在今年上半年,学校的课堂便开设在了佛山祖庙博物馆。学生们通过“听讲解、看实物、做记录、思内涵”的方式,亲身探寻这座古建筑六百余年的历史脉络。
2025年上半年,学校的课堂开设在佛山祖庙博物馆 为确保行走的深度,学校构建了“行前导学、行中研学、行后展学”的完整闭环。行前,主题班会激发探究欲望;行后,通过撰写日记、绘制地图、担任“文化小讲师”等方式,让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。 谈及初衷,人民路小学校长苏少波道出了其中的教育理念:“‘和雅育人’是我们的办学理念。我们以‘和’修身,以‘雅’育美。将校周边得天独厚的岭南文化资源变为教室,就是希望孩子们能走进岭南文化的现场,亲身感受其精髓与之美,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,主动成为文化的传承者,成长为新时代的‘和雅’好少年。” 校内扎根: 构建“和雅”体系 让文化养分开花结果 校外汲取的养分,最终要在校园土壤中生根发芽。 苏少波介绍,人民路小学虽建校仅20年,却以“和雅育人”为理念,构建出一套融合岭南底蕴与现代精神的“和雅教育”体系。学校以“和”修身,以“雅”育美,将文化行走中获得的感悟,转化为课程、融入日常。
学校啦啦操队比赛成绩斐然 在这一体系下: “和雅悦写”课程推动师生共读、亲子共读,构建校园——家庭联动的阅读生态;“明理”德育课程以“雅行”为标尺,从礼仪教育入手,培养学生“睿智灵动、尚和惟新”的品格;“博雅”课程体系中,南家拳、书法、口风琴等校本课程,延续岭南文脉;创客、科学实验、啦啦操等社团,则拓展了学生的现代素养。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“卓越课堂”改革中的“社会化学习”课改模式。在此模式下,每节课前,全班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,在组长带领下进行预习、组内提问与解答,并将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写在便签上,最后由老师组织全班深度讨论。这一模式,是学校打破“教”与“学”的边界,倡导“以学定导,多元互动”的生动体现。实施以来,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迅速成长,学习自主性显著增强,教师也成功从知识的“传授者”转变为学习的“引导者”。
全班以4人小组为单位,在组长带领下进行预习、组内提问与解答 耕耘终见成效。近年来,学生在省市级书法、信息技术、征文、武术等比赛中屡获佳绩。仅2024年,学校就有3名学生荣获省级书法比赛二等奖,5名学生夺得市信息技术比赛一、二等奖,更有300多人次在征文、啦啦操、朗诵等项目中获得区级以上奖励。 学校也获评“佛山市书画重点学校”、“佛山市人工智能先导学校”等称号。这些实绩,正是“和雅教育”体系在实践中开花结果的最佳注脚。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5